红木网








1970-01-01         
布歇的《浴后的狄安娜》 弗朗索瓦·布歇 《浴后的狄安娜》

  弗朗索瓦·布歇(Francois Boucher, 1703-1770)就生活在这个时代,他是继华多之后能够代表罗可可风格的又一典型画家。他曾到意大利学习,不过古典的宗教、历史主题似乎并不能激起他太大的兴趣。他更喜欢神话或者田园诗的场面,并在画中借缪斯、狄安娜等女神的形象,来表现娇艳诱人的女人体。人体画在西方有着深厚的传统,再没有哪一种文化对裸体表现出如此持久的兴趣。尤其是18世纪,此时的裸体女子不再遮遮掩掩、羞羞答答,而是充满挑逗的趣味,肉欲与情色绝对超过了内在的精神气质。布歇就是这样一位专门描写女人体的画家,他最喜欢用明亮的蓝色、玫瑰色、黄白色,即使你不情愿在他的画上多停留上几眼,用这些颜色调和成的肌肤也足以刺激每一位读者的感官。

  《浴后的狄安娜》说明:

  图中这件《浴后的狄安娜》是布歇表现女人体的作品中最好的一幅。它的技法的确是法国绘画的骄傲。整幅作品可以看出布歇早年工作的影响,他曾作过舞台的装饰布景师。当时的歌舞剧都喜欢表现爱情这类主题。布歇让一束明亮而带有暖色调的光打在画面中心的两个裸女身上,而背景是浓密的景物。或许有观众觉得那蓝色的丝绸出现在这种环境中实在有些奇怪,但这就像从前在照相馆里衬着假布景照相一样,都是创作者有意安排的。在它的对比与映衬下,女子的肌肤给人以红润、细腻的感觉。狄安娜即是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,她是月神和狩猎女神,是最高神祗宙斯的女儿,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妹。尽管青春漂亮,但她却以贞洁著称,终日不近俗尘,只是带着弓箭与猎犬在森林里游荡。据说有一次,一位猎人偷看到她在洗澡,狄安娜便愤怒地将他变成一头鹿,让猎狗吞噬。这一美丽又具有野性的女性形象在热衷狩猎的法国宫廷备受喜爱,在枫丹白露画派流行的时候,就有不少描绘她的成功作品。在布歇的画中,狄安娜侧坐在铺着白色和条纹格的丝绸上,前额戴着银色的月牙。她的脚尖搭在侍女的腿上,令人产生触觉上的联想。除了旁边的弓箭、猎犬与猎物,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她猎人般的敏锐与矫健,她更像是一个正在池边洗浴的美貌女子,坐在那里供人观赏。

  布歇的艺术是为宫廷和贵族服务的。他是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宠儿,他的技术与才华从来没有让他的赞助者们失望过。在这些赞助人中,有一位对于他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,她就是声名显赫的蓬巴杜夫人。她原名叫让娜·安托瓦内特·普瓦松,后来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。这是一位喜好艺术但又缺乏深沉品味的贵妇人,她主持的艺术沙龙一度左右了整个宫廷的趣味,对推动罗可可风格的形成不无关系。然而,在有知识和素养的学者阶层,布歇的画则遭到了严厉的批判,被认为表面浮华、缺乏根基。那么作为今天的观众呢?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力,不过,把它放回到特定的时代,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,或许会比单纯的评价更有收益。

  《浴后的狄安娜》时代背景:

  18世纪,欧洲艺术的中心从罗马转移到巴黎。这一趋势从被尊为“太阳王”的路易十四时代便开始奠定了。当时法国宫廷的礼仪、服饰、建筑样式纷纷被欧洲其他地区所效仿,就连法语本身都成为象征尊贵的语言,就像文艺复兴时期有身份的人都要学习拉丁语一样。这位君主崇尚宏伟、雄壮的豪华风格,他扶持下的艺术被视为17世纪后半期“巴洛克”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可是,等到这位野心勃勃的国王于1715年去世后,时代的风尚便开始朝着与之相反的方向走去了:本来强调左右对称,严格均衡,如今变得不大对称,装饰的曲线可以自由伸展,艺术形式显得格外艳丽、轻松。宏大的建筑空间,被小巧诱人的闺房与私宅所代替,房间的形式多种多样,出现了椭圆形房间,宫廷内的绘画尺寸越来越小,形制从方形、矩形而变为当时最时髦的椭圆形。这一切我们统称为路易十五式,或者有一个更通行的称呼,叫“罗可可”。

  小知识:什么是罗可可?

  18世纪流行于法国上流社会的一种艺术风格。原意指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,强调柔和光洁、纤巧精致、华丽色情的趣味,带有贬义。